发布时间:2016-12-15编辑:校团委新闻中心阅读:(0)
学会享受寂寞,而后认识生命,认识自己。享受不了寂寞,是因为心太过于漂浮。缺少一种执著、一份坚守、不够认真,如同浮萍,太过于飘忽不定。既然认定,就应该无怨无悔,脚踏实地,风雨无阻。这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生命的敬重。“板凳需坐十年冷”,任何不安与躁动都会使得前功尽弃。古来一向如此,今人也不会例外。
人,守不住寂寞,就享受不了繁华。倘若你正在享受孤独,大可不必怕,那可能是世俗正在推选他们的又一座高峰。人的另一种精神是寂寞精神,独身的寂寞,有时是一种清福,在喧闹中不存在善良的真理,历史的深刻与浅薄,自然的凋零与繁盛,生命的多情与悸动,都不会与喧闹并肩。所以智者总选择沉默,于是在孤独中走出了康德,走出了黑格尔,走出了一个哲学的古典时代。
人生,一曲寂寞之歌。脉脉流水,款款夕阳,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我们从寂寞中走来,又走向寂寞。守住属于自己的一份平淡的生活,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了。跟相爱的人一同分享生活的幸福是一种恩赐,也是件最快乐的事情。独守一份清静,甘受一份落寞。其实是一种人生境界。耐得住寂寞,才会拥有整个精彩人生。没有寂寞的人生,只能是肤浅的人生、平庸的人生。
寂寞是一种考验:面对寂寞,有的人能够做出惊人的伟绩,有的人却成了寂寞的俘虏;寂寞是一种坚守:面对寂寞,有的人能够守望精神的底线,有的人却成了道德的叛徒;寂寞是一种修炼:面对寂寞,有的人能够参悟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却跌到地狱的深渊。
因为耐得住寂寞,所以成功。因为耐得住寂寞,所以幸福。读懂寂寞的人,一定是最坚强、最温柔、最有魅力的人。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常常在寂寞中倍感空虚,在寂寞中变得越来越浮躁,在寂寞中丢失了自己……很多人不是在寂寞中堕落,就是在寂寞后消沉。
南怀瑾告诉青年,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可以了解人生,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
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大学》里的修、齐、治、平也是这个道理。一般人往往以现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为无用之修养。……为道德而活着,有时候你会感到寂寞、冷清。所以我认为如果寂寞能当成一种享受,那就可以讲道德了。如果你视寂寞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难讲真学问真道德了。但是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也就是如孔子说的“德不孤,必有邻”,恰好相同。真正为道德而努力,不要怕寂寞、怕凄凉,纵然不得之于一时,也得之于万古,有许多年轻人说:“我一辈子要做学问,修持道德。”我说:不容易啊!那你必须先要准备寂寞一辈子才行。要甘愿寂寞一辈子还不够,还要更进一步,懂得如何来享受寂寞。例如学道成佛,那都是千秋事业,不是一时侥幸的成功,乃至也不求千秋之得失,证无所证,得无所得,那就差不多了。
所以,谈学问、道德,不要表面上做功夫,好像什么都不要,只要学问,只要道德,不在乎其他。真要为道德的人,真要有这个精神,寂寞、穷苦、疾病所不能移其节操,才能说到出世入世,志在利他之心。所以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这些话,都是正反两面,各尽其词,要自己去细心体会,不要轻忽视之。
人生最好享受是寂寞。修道人第一个要守得住寂寞。人生的最高修养是守得住寂寞,能欣赏得了凄凉,修道人面对凄凉的境界,会觉得很舒服。如果忍不住寂寞,守不住凄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尤其修道,根本就是修寂灭。
寂寞在左,幸福在右,幸福在寂寞里,寂寞也在幸福里!寂寞引出了幸福,考验了心志。幸福,很近亦很远。然而寂寞,承载或者经营者幸福的衣角。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借用王国维的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