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16编辑:阅读:(10)
毛泽东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毛泽东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党外民主人士给共产党提意见,同时也让对共产党有异议的党外人士以及反动派和阴谋家显示出来,是发动57年反右派斗争的前奏。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1956年5月,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文革前,文艺领域出现好戏连台,异彩纷呈的局面。郭沫若的《蔡文姬》、吴晗的《海瑞罢官》,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老舍的《茶馆》 ;但是,双百方针并未能坚持贯彻下去。
文革后,经过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