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2编辑:阅读:(11)
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 丨 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队伍风采展示(四)
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已经拉开了序幕
我校的各个实践小分队都已陆续踏上征程
今天就跟随小团的镜头一览他们的风采吧
“星火流传”小分队
毛主席曾在莫斯科对青年留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习总书记曾寄语青年“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更提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的谆谆教诲。
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追寻赤色印迹,坚定自身信念。6月27日,电子信息学院“星火流传”小分队队员,共计7人至白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开展“追寻红色印迹”暑期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回忆艰苦年代,坚定红色信念。
在社区活动中心,同学们见到了身着绿色军服的老党员——余镇国老师。队员们热情欢迎了余老师。并通过社区党委书记得知,这位精神抖擞的老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同学们不禁肃然起敬。队员们围绕在余老先生身边,听他讲述过去曾在建设兵团的历史。
余老师提到:青年人要珍惜时光,要懂得吃苦,更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有着比前人更为广阔,更丰富的世界,我们有无数的机会去成就自己。把握时光,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随后余老师提到了自己入党的时间——1997年7月1号,“那是香港回归的时间,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心潮澎湃”余老师激动地告诉我们“我等了很久才入党,但是我在那些时光里,我一直坚持写思想汇报,将自己的心声告诉党,将我的烦恼告诉党”,余老师的这种坚定的入党信念,不轻易放弃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在座的队员们。余老师告诉队员们:“要坚定自己为祖国奉献的信念,积极走到人民中去,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发光发热!”
余老师提出,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的遵守党章,不贪污,不腐败,不依靠权力为自己谋福利,不辱共产党员的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校党委副书记俞位增,以及学生工作部、团委部门负责人、电子信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等亲临现场,为实践队带来了慰问品。俞书记同余老亲切握手交谈、聆听余老对小队队员的深切期盼。俞书记指出:“身为共产党员要不辱使命,遵守党章,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投身到志愿活动中去。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是帮助自己”。
通过此次寻访活动,队员们深刻了解到共产党员那一份沉甸甸的初心和使命。那一句“为人民服务“所具有的重量。那一小本党章,在共产党员心中的地位。
队员们也都收获满满!其中彭铃同学表示:要积极学习余老先生身上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始终将为人民服务放在心上。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时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努力学习,积极向榜样看齐。做好每一件小事,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要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更要将自身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相结合,将小我融入大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寻梦船鼓”小分队
寻闻梦里船鼓戏,数字赋能助非遗。“寻梦船鼓”小分队于6月下旬开启了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的实践目的地是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小分队成员将一同探索澥浦船鼓戏非遗传承的奥秘。
六月已然烈日炎炎,但丝毫阻挡不了成员们对了解澥浦船鼓戏的热忱之心。经过漫长的车程,成员们来到澥浦镇,同澥浦船鼓戏传承人郑梦娟老师近距离交流。
同学们了解到:澥浦镇之前是个渔村,村民以捕鱼为生,为了表达捕鱼而归的喜悦,船鼓戏这种庆祝仪式就应运而生。郑文娟老师没有将该非遗文化局限在自己家乡小镇,而是积极参与了全国各地的推广演出,如北京天安门广场、春晚录制现场、杭州残奥会等都是郑文娟老师的宣传展示窗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之纲说过:“在数字化之后,文化遗产的珍贵性才能凸显出来,而不是把他隐藏起来,大家都看不到。”在郑梦娟老师的身上,大家看到了那一抹属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光。
然而时代在变迁,郑梦娟老师清楚地知道澥浦船鼓戏作为曾濒临失传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增加数字化的新颖元素下进行传承,要跟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可喜的是,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学习船鼓戏人群也越来越多了,郑梦娟老师在文化站、老年站学校都有开设教学班。对于未来,郑梦娟老师对此抱有乐观态度,她认为澥浦船鼓戏的未来发展,还是要靠年轻一代去发扬光大。
期间,小分队成员们感受了一下船鼓戏中两个重要的表演道具——船鼓和福鱼。两样道具色彩鲜艳吸睛,情不自禁地让人感受到活跃与喜庆。其中,船鼓重达30斤,是臂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而看似轻巧的福鱼,在定形训练与繁琐杂多的舞蹈动作下,也让人累得气喘吁吁。
船鼓戏想要呈现出精彩的表演状态,必须经过千锤百炼的打磨。表演者动作更是需要和谐流畅,才能令观众赏心悦目。在训练中,小分队成员体会到了看似轻松的表演动作下,背后隐藏着表演者台下日复一日的辛苦付出。
小分队成员通过此次非遗文化的探索中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依赖于其背后的能工巧匠们不忘初心,背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一路前行,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之魂。保护非遗传承之路道阻且长,而数字化的应用和推广为非遗文化提供了可持续的理想模式,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保护非遗文化中来。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生力军,我们更应当不负期待,不辱使命,将非遗文化传承延续。
本期暑期社会实践队伍风采展示就到这里啦~
未完待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