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网上团校  青年视野 网站首页
网上团校

百年百词学党史—— 九二共识 汪辜会议

发布时间:2022-12-11编辑:阅读:(12

    九二共识介绍

            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受权就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事宜进行协商。经过1992年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其核心意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从而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

            “九二”是指达成这项共识的时间是1992年。“九二共识”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虽然两岸迄今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裂。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这一历史事实和法理基础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九二共识“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遵循。

    九二共识背景

            1987年底,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随之发展起来,同时也衍生出种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台湾当局不得不调整“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 三不政策 ”,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权的与大陆联系与协商的民间性中介机构── 海峡交流基金会 ,出面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为便于与海基会接触、商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推动于1991年12月16日成立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并授权以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 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两会在香港商谈中,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公证书使用)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1993年4月27日至30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在祖国大陆一年多来的积极推动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汪辜会谈”对发展两岸关系、扩大两岸经贸、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各项交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一是为两岸的良性互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两岸今后协调和处理有关事务“树立了一个可资依循的模式”,它表明两岸完全可以在政治原则、立场、目标取向差异甚大的情况下,通过坦诚、务实的接触与协商,本着“求同存异、平等协商”的原则坐下来谈,找到双方的共同利益,增进互信。二是会谈的具体成果直接推动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当年台对大陆转口贸易额从1992年的74亿美元跃升到170亿美元的新纪录;台湾跃居大陆吸收外部投资的第二位;间接投资金额较上年增约一倍,且台湾大企业大财团开始成为投资大陆的主要角色。两岸文化、科技方面的交往则呈现“层次高、范围规模扩大、内容深化、方式多样化”的新特点。

    九二共识影响

            正因为有了“九二共识”,两岸才能在隔绝40多年后举行汪辜会谈;正因为有了“九二共识”,国共两党领导人才能在2005年4月举行历史性会谈,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正因为有了“九二共识”,两岸双方才能在2008年6月恢复两会制度性协商,先后达成ECFA等18项协议和多项共识;正因为有了“九二共识”,两岸才能形成今天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交流态势。

            “九二共识”30周年座谈会7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并讲话。他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主张。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广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共创祖国统一的历史伟业,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